在《庄子》这部巨典中树立起许多工匠形象,如“庖丁解牛”
“运斤成风”等等,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了,庄子在强调技艺精湛的同时,也在其中悟出了处世之道与人生哲学传达给后人。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工匠的技艺,更需要工匠的处世哲学。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古法酿酒匠人莫鸿魁。
广西,山岭连绵,岩洞广布,终年恒温恒湿,这是位于中国西南部,区别于北方截然不同的地理气候,本地人自古以来就擅长利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发酵和储藏食物,然而曾经威震四方的莫氏家族,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把酿酒发挥的淋漓尽致。经过数代的传承与延续,莫家的后人还在继续酿造着属于自己家族的味道。
莫鸿魁,是广西南丹莫氏土司的传人,从北宋开始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十三代了。
曾经的莫氏土司,从宋朝开始坐镇西南一带直至清朝末期,这种以家族管理一方土地近千年的历史,在国内实属罕见。
莫鸿魁家有一本老祖宗留下来的族谱,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,记录了家族的兴盛。
穿越亘古的岁月,莫氏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土司文化,其中,被莫氏奉为精神食粮的莫家酒,更是在世袭家族中有着非凡的地位。如今,也许只有莫家传承千年的酿酒技法酿出的美酒,才是与现代世界唯一的汇聚点。
初秋的早晨,莫鸿魁遵循古法规定的节气,独自进山采摘酒曲,四十年如一日,不敢有一丝马虎。酒曲原料种类繁多,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采摘时令。
寒露时节的薜荔果用来做酒曲恰到好处。果子之间在常人看来毫无二致,但只有莫鸿魁知道,哪一颗才能委以重任。
在深山的峡沟处,野生芭蕉偷偷生长在靠近水源的地方,但它的根才是制作酒曲的珍贵原料。
据莫鸿魁介绍,芭蕉根一般有三个采摘季节,最好用的就是十月份采摘的,它的养分、水分比较充足,做出来的酒曲品质比较高。
莫鸿魁独自往返这条山道已经无数遍,对每一种酒曲原料早已烂熟于心。但是,每年的雨水气候不尽相同,原料的品质也会发生细微的差异,这也将直接影响到莫府贡酒的最终口味。因此,每次采摘完成,他都会第一时间带回老家,酿一坛用于诊断。
经过发酵,所有原料充分反应,再经过特定温度的蒸馏提纯,莫府贡酒原浆初露锋芒。莫鸿魁的味蕾能精准判断出每一口原浆的细微差别,继而根据经验调整原料配比。最终,经过反复调试,这些完美搭配的酒曲原料将被送到莫家酒厂,去完成属于它们的使命。
经过了岁月的沉淀,美酒才能成为真正的佳酿。而南丹巴平凉风洞,是莫府贡酒最终陈酿的绝佳场所。莫鸿魁每隔两个月都会到此洞精心照料一番,同时也享受一下四十余年来积攒的成就感。酒缸按照年份依次向洞内部署,爷爷留给他的20缸酒就安置在岩洞的尽头,距今已有百年岁月。
在南丹巴平凉风洞内,莫鸿魁对每一缸酒都如数家珍:“这二十缸老酒,老祖辈们都舍不得喝,一直窖藏传到我这一代。这6缸酒是一九七六年的时候,我爷爷教我酿出来的第一批酒。”
2006年12月12日,这天,对莫鸿魁来说,是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。这一天,“洞藏”了莫鸿魁30年心血的开坛仪式如期举行。莫鸿魁既激动又紧张,当揭开酒盖一刹那,酒香弥漫着整个酒洞。
成功了!成功了!人们奔走向告,纷纷向莫鸿魁表示祝贺。莫鸿魁的眼泪顺眼角流下。那是无声的眼泪,那是激动的眼泪。
在莫鸿魁心里,匠心不代表固步自封,传承旧有,也需要不断研新。以心为源,才能研究更好的东西。
世界再嘈杂,匠人必须心如止水,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为热爱的事业倾注一生,任时光流逝,心有多净,画面就有多美。